广告位联系
返回顶部
分享到

数据库之SQL注入原理以及过程的简单介绍

数据库其他 来源:转载 作者:秩名 发布时间:2021-07-31 07:16:32 人浏览
摘要

1、产生SQL注入原因 开发代码的时候没有全面考虑到网络安全性,特别是在用户交互时,没有考虑到用户提交的信息中可能破坏数据库,没有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合法的过滤。SQL 注入过程目的性是非常强的,其主要目标是 Web 应用的后台数据库,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和授

1、产生SQL注入原因

开发代码的时候没有全面考虑到网络安全性,特别是在用户交互时,没有考虑到用户提交的信息中可能破坏数据库,没有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合法的过滤。SQL 注入过程目的性是非常强的,其主要目标是 Web 应用的后台数据库,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和授予较高的权限,它先破坏数据库,再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破坏。

2、SQL注入原理

首先要了解web网站的架构:

Web 网站架构,总体结构由 Web 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和通信协议三大部分组成。

表示层是指用户交互的界面。用户在使用时在表示层输入需求,然后这个信息就传送给服务器,再传输给数据库,服务器将后台反馈的结果返回给用户。

逻辑层为表示层提供请求的应答,为数据层提供参数需求

数据层主要是对用户提交的涉及到数据查询做出回应

下面以一个ASP网站为例来说明SQL注入攻击原理。Web页面接收用户输入的用户名(username)和密码(pwd),并动态生成一个SQL语句,通过用户名(usexname)和密码(pwd)查询数据库中users表,如果该查询访问成功,将返回一个用户记录信息,且用户登录成功。

其中生成SQL语句如下:

    sql="select*from users where name ="'&username&"' and pwd="'&userpwd&" "'

    如果攻击者在登录页面中输入了下面这样的数据:

    Username: 'or'1'='1 or'1'='2 

    Password:  000(任意)

    那么,SQL查询语句就变为:

    select*from users where name ="or' 1'=' 1' or'1'='2' and pwd='00'

    where后的语句为 name ="or'1'='1' or'1'='2' and pwd='0'

转换成逻辑语句后,其形式为: 假or真or假and假,则最终结果为真

最终结果为真,那么SQL语句的查询结果也变成真,

所以上面查询语句将返回表中所有用户记录,攻击者将以表中第1个用户的身份登录。

如果攻击者在登录页面中指定了下面这样的输入数据:

    Username:';drop table users一

    Password:  000(任意)

提交数据后,提示登录失败,但结果不仅如此,而是数据库表users将被删除,任何用户都无法登录。

3、SQL注入攻击过程

过程:

①通过检查Web页而上存在的SQL注入漏洞,构建特殊的SQL注入点;

②其次通过这些特殊的注入点利用Web页而动态传递参数的功能,将SQL的语法组合动态传递给数据库;

③然后根据数据库的不同类型,对数据库采取不同的处理;

④最后执行SQL语句,从而达到攻击者想要的目的。

判断注入点。

在含有传递参数的动态网页中,判断是否存在注入漏洞。通常的判断方法有参数传递的地方输入参“and 1=1” ;“and 1=2”

结果:分别返回不同的页面,说明存在注入漏洞。

判断数据库类型:

①通过函数来判断数据库类型:内置的函数的区别。

举例,len和length使用and len('a')=1的时候,返回正常页面时,mssql,或mysql。反之则可能会是oracle和informix。

②--和# 这两个注释符号

MSSQSL是--,而MYSQL是#,ACCESS不支持注释

HTTP://xxx.xxx.xxx/abc.asp?p=YY--

HTTP://xxx.xxx.xxx/abc.asp?p=YY#

SQL Server SA用户权限

xp_cmdshell 扩展存储过程将命令字符串作为操作系统命令 执行,并以文本行的形式返回所有输出。由于xp_cmdshell 可以执行任何操作系统命令,所以一旦SQL Server管理员帐号(如sa)被攻破,那么攻击者就可以利用xp_cmdshell 在SQL Server中执行操作系统命令,如:创建系统管理员。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自行发布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和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 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232025#qq.cn(#换@)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 :
相关文章
  • 本站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自行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版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您联系站长处理!
  • Copyright © 2017-2022 F11.CN All Rights Reserved. F11站长开发者网 版权所有 | 苏ICP备2022031554号-1 | 51LA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