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武挥 来源:扯氮集(ID:weiwuhui_com) 一 在滴滴官方做了一个顺风车的反思之后,有媒体报道,发现顺风车在搞灰度测试。 但滴滴很快予以了否认。官方是这么说的: 目前顺风车仍在下线整改中,并未进行灰度测试。因技术原因,导致个别用户App内本应展示
文/魏武挥 来源:扯氮集(ID:weiwuhui_com) 一 在滴滴官方做了一个顺风车的反思之后,有媒体报道,发现顺风车在搞灰度测试。 但滴滴很快予以了否认。官方是这么说的: 目前顺风车仍在下线整改中,并未进行灰度测试。因技术原因,导致个别用户App内本应展示的‘顺风车下线公告’未正常出现,而是直接跳转到了发单页面,不过这部分受到影响的用户即便发单也会被拦截。 技术上被称之为“遮罩失效”。 从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从实际需求出发,呼唤滴滴顺风车回归的声音并不弱,很有些人民想念顺风车的意思。 二 温州乐清悲剧之后,我公开写过文章表示:滴滴应该下线顺风车。 顺风车有着无法克服的安全隐患。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可以将安全系数提高到四个九、五个九、六个九,但不可能百分百。—— 这里的安全,不仅仅是对乘客,也对司机。 其实,无法克服的安全隐患并不等于这个模式不能做。时至如今,没有一种交通工具敢说百分百安全。 但结合到滴滴这个具体公司,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小结而言,滴滴面临三重考验。 三 在滴滴最气势如虹的时候,我相信各位应该看到过各种对有关部委批评的声音,主要聚焦于所谓行政管理思路落后了。 这些声音,是不是滴滴在后进行推动,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是,在有关部委看来,滴滴必须为这些声音负责。 四 第二重考验来自于地方政府。 可以这么说,没有什么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政府会特别欢迎滴滴。道理是摆在那里的:滴滴就是在动出租车公司的奶酪。 而每一家出租车公司,都和地方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事实上的既得利益者,加上这么多年的经营,个个都是地头蛇。 出租车公司的税赋在哪里,滴滴的税赋又在哪里,这是很容易算的账。 如果说专车快车,可能价格还略高于出租车的话,顺风车就完全是抢出租车的饭碗:主要是出租车公司,当然也包括出租车司机。 在顺风车单量还比较小的情况下,或可忽略。但滴滴顺风车的单量,其实并不小。 滴滴同样需要去理顺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五 第三重考验来自媒体和舆论。 出租车同样是一个具有安全隐患的出行工具。出租车的安全事故,比滴滴多得多。 但我们很少看到针对出租车事故的大面积的舆论拷问。 因为媒体懒得做。 出租车事故通常被归到地方社会新闻范畴的,这意味着一家a地的媒体,是不太会去报道b地出租车的安全事故,除非事故本身过于恶劣,死伤过于惨重。 而a地媒体要报道a地的社会事件,中国的媒体规章制度,结合第二点,是很容易想到最后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 滴滴就完全不同。 滴滴是一家估值数百亿美金的公司,全国知名,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也没什么特别有力量的机构会在滴滴事故报道上设置一些所谓引导。更何况在滴滴收购了Uber中国之后,已经成了市场上市占最大的公司,具备出行霸主的刻板形象。 对于没什么特别保护的垄断者,媒体报道其负面,既安全,又有强大的受众基础。 只要犯事,必然是排山倒海般的拷问。 滴滴顺风车能不能不百分百不出事? 谁都不敢担保。 六 我一向认为顺风车是非常sexy的一种模式,是的,我依然在使用sexy。 这是一种供给侧重新组织生产供给的模式创新,比什么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所谓模式创新,sexy百倍千倍。 这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当然,我并不否认共享经济也有它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司机和组织之间那种非雇佣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组织的责任边界,到底在哪里——什么需要它负责,什么其实不需要它负责。 对于滴滴来说,顺风车模式不是不好,而是时机很重要。 在滴滴下线顺风车之后,并不是顺风车全部关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包括滴答在内的顺风车公司的进展。 这篇文章是值得一读的,颇有信息量:顺风车的饥饿游戏 七 站在滴滴的立场上,它面前的局,并不轻松,它至今还在亏损。网约车一些城市对司机、车辆的种种要求,极大限制了它的供给。 破局的方法有二:顺风车、海外市场。 至于什么自动驾驶,还很遥远,远水救不了近渴。 滴滴想要顺风车,人民怀念顺风车。 现在等待的,只是一个时机,一个滴滴处理好三种考验的时机。
我倒是觉得,试点未必不可行。 |
2018-12-20
2019-06-06
2018-11-28
2019-05-14
201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