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联系
返回顶部
分享到

互联网“挖坟”时代后遗症

前沿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熊出墨请注意 发布时间:2019-05-10 07:57:07 人浏览
摘要

文/熊出墨请注意 来源:熊出墨请注意(ID:xiongxiongbiji) 我对你敞开一切,你却对我三天可见。 无论在社交平台,还是论坛贴吧,挖坟行为都极其可怕。用近日两大热点来佐证这一观点,恰如其分。 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贴吧小号被人肉。尬吹自己、批判同行,

       文/熊出墨请注意

  来源:熊出墨请注意(ID:xiongxiongbiji)

  我对你敞开一切,你却对我三天可见。

  无论在社交平台,还是论坛贴吧,挖坟行为都极其可怕。用近日两大热点来佐证这一观点,恰如其分。

  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贴吧小号被人肉。尬吹自己、批判同行,宣泄对家乡、工作以及母校的各种小情绪,十多年前的言论被一一挖出。这些言论组合出的“猥琐油腻男”形象,把刘慈欣严肃、专业的大神人设带至崩塌边缘。

  微信更新7.0.4版本,在原来朋友圈三天可见、半年可见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月可见功能,引来网友热议,一度霸占热微博热搜榜多时。目前对应话题阅读量已经达到7.5亿,讨论数10.2万。

  正应了那句老话——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但记性太好,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事。某时某刻随手打下的几行字,日后却有可能成了攥在别人手中的把柄。所以,我愿意对我的言行负责,但也请你尊重我三天可见的权利。

  挖坟的直接影响:人设崩塌

  今年开年,“微信之父”张小龙在2019微信公开课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公开演讲,聊到对“沟通”二字的理解,他表示“沟通就是把人设强加给别人的过程。”

  朋友圈里没有人,全是人设。

  发朋友圈,就是把人设发送到别人那里,尽可能地去推广自己的人设。微博、贴吧、论坛等同样是推广人设的趁手工具。

  但别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通常情况下,由于各平台之间属性、用户关系、传播方式有别,用户有意无意间会树立起不同的人设,甚至不排除两种完全对立的人设同时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在微信发给老板、同事看的朋友圈是“工作使我快乐”,但在陌生人居多的微博则无所忌惮地开启吐槽模式。

  一旦两种人设发生碰撞,所谓的“人设崩塌”就将上演。刘慈欣贴吧小号之所以掀起舆论风暴,正是因此。

  恶俗维基网站放出的实锤证据显示,通过对ID为“shipship”的百度贴吧账号进行申诉,可查到绑定的手机号码,绑定该手机号码的支付宝账号实名认证为“慈欣”。手机号码机主姓名、地区、生日等信息也都与刘慈欣本人相符。

  曝光之后,该贴吧id即被注销。但其过往发帖却已被手快的网友截图,地域歧视、自我炒作、侮辱女性等言论,与现实生活中那个粉丝眼中的“大刘”判若两人,“人设一瞬坠毁”。

  除了刘慈欣之外,此前还有众多公众人物已经成为挖坟的“受害者”。某某明星出轨,网友到其微博掘地三尺寻找证据。某某大V言论不当,N年前的黑历史也难逃挖坟党的法眼。

  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人设挖不倒。

  对于构成恶劣影响的有害信息,挖坟的正面作用不可忽视。不久前 @演员赵立新 在微博发文“日本人为何没烧故宫”引发争议,网友挖坟后发现他之前就曾有多条不当言论。最终, @演员赵立新 公开道歉,微博也将其账号封禁。

  但用辩证思维看待挖坟,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用户,恐都会因此变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公众人物人设崩塌,或多或少都会对事业发展造成影响。刘慈欣事件中有评论称,公众人物不是圣人,成名之前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因匿名小号露出真实一面即被人肉搜索,部分网友有带节奏之嫌。

  身为普通用户的我们,看到类似的案例发生之时,出于自我保护,会下意识地清除以前留下的痕迹,并且以后谨言慎行。

  社交压力由此而来。

  用户需求倒逼社交产品改进

  近日,微信更新7.0.4版本,在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新增“最近一个月”选项,随后相关话题便登上微博热搜。

截至发稿前,#朋友圈仅一个月可见#话题阅读量已达7.5亿,讨论数10.2万。截至发稿前,#朋友圈仅一个月可见#话题阅读量已达7.5亿,讨论数10.2万。

  无独有偶,一个月前微博突然上线“仅半年可见”功能,同样登上热搜榜单。

  显然,改动都直奔挖坟而来。并且,戳中广大用户的痛点。继续往前追溯,这种剥夺挖坟党乐趣的残忍机制,最典型的代表应该是Snapchat的阅后即焚。

  2011年,Snapchat上线,作为一款社交软件该应用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照片都有一个1到10秒的生命期,到时便会自动销毁。保证私密性和安全性的玩法,为其揽得众多年轻用户。

  数据显示,上线一年后Snapchat的iOS客户端每天有超过2000万张快照被发送,总数已经超过10亿张。皮尤研究中心曾发布一份调研报告,美国年轻用户,特别是18至24周岁的年轻人,他们中有78%的人使用Snapchat,每天使用多次的重度用户占到71%。

  Snapchat的崛起让其他社交产品意识到趋势所在。

  美国本土,老牌社交巨头Facebook曾先后推出Poke、Slingshot与Snapchat相类似的应用,并在旗下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等应用中新增一系列被质疑“抄袭”的功能。比如,Facebook Messenger 中“阅后即焚” 的私密聊天模式,Instagram的Instagram Stories模式等。

  国内,2017年,微信上线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仅半年可见功能;微博推出微博故事,用户发布的视频仅在24小时内可被好友观看,24小时之后就变为私密。

  封存动态,就如同是为用户建立起一堵无形的墙,把现在和过去隔开,达到“让你看到的,只是我想让你看到的”理想状态,有效地规避人设崩塌的风险。

  “当朋友圈的社交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就需要更放松的场景”,据张小龙透露,“作为产品设置里面的开关,用的人很少,但这个开关是用的最多的,有1亿人使用了三天可见这个开关。”

  之所以又新增一个月可见的选项,有分析表示,原有的时限三天太短、半年太长,折中一个月最为合适。

  此外,还有一批新生玩家,试图趁虚而入。近两年,视频社交、音乐社交、地理位置社交、匿名社交等等等等,新品层出不穷。

  以今年1月15日为例,三款社交产品同时发布,都瞄准社交压力出击。聊天宝可以给好友打上生朋友、熟朋友标签,区分开来;马桶MT定位人脉暗网,以匿名限时群聊功能为主。

  然而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聊天宝昙花一现,马桶MT官网下载通道已经关闭。

  鉴于此,Snapchat的阅后即焚以及微信、微博的动态封存,之于用户才是强需求,也是目前缓解社交压力的最优解。

  用户需要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推广人设,产品经理希望用户积极活跃,但过度分享、挖坟盛行的现实横亘在前。

  需求在倒逼产品改进,挖坟有多可怕,用户就有多渴望三天可见。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自行发布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和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 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232025#qq.cn(#换@)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 : http://tech.sina.com.cn/csj/2019-05-09/doc-ihvhiqax7544957.shtml
相关文章
  • 本站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自行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版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您联系站长处理!
  • Copyright © 2017-2022 F11.CN All Rights Reserved. F11站长开发者网 版权所有 | 苏ICP备2022031554号-1 | 51LA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