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联系
返回顶部
分享到

沉浮2019|前沿科技撞上用户隐私:刹车、反思、理性前行

前沿 来源:互联网搜集 作者:酷站采集 发布时间:2019-12-30 04:05:10 人浏览
摘要

沉浮2019|前沿科技撞上用户隐私:刹车、反思、理性前行 投中网 发布时间:12-29 14:01 [编者按] 始于创新,涨于沉淀。等待未来的硬科技诸行业,在2019年迎来了不少“拐点时刻”,有的迎来了发展元年,有的是在厚积薄发,而有的则是在冰火交融中理性狂奔。

沉浮撞上隐私:刹车、反思、理性前行

沉浮2019|前沿科技撞上用户隐私:刹车、反思、理性前行

投中网

发布时间:12-2914:01

[编者按] 始于创新,涨于沉淀。等待未来的硬科技诸行业,在2019年迎来了不少“拐点时刻”,有的迎来了发展元年,有的是在厚积薄发,而有的则是在冰火交融中理性狂奔。比如5G、芯片,成为业界相聚必谈的蓝海市场,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在波澜依旧中跌跌撞撞地前行。

时至年终,这一场竞赛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和变化?投中网CV智识发起《沉浮2019》系列策划,一起回顾AI、芯片、5G、脑机科学、造车新势力等几大主要前沿科技领域,在2019年发展进程中的沉浮事迹。

今天是《沉浮2019》系列之第二篇:《前沿科技撞上用户隐私:刹车、反思、理性前行》

作者:余洋洋

编辑:张丽娟

干燥炎热的旧金山夏日,当地民众成群成群地聚集在街头,印着红色加粗×号的牌子高举过头顶,嘴里一声声高喊着“No Face Recognition!”

谷歌、Facebook、亚马逊……作为“湾区之光”的科技公司们楼下一度被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从来没有像今年一样,因为泄露用户数据隐私所导致的负面影响而陷入如此汹涌密集的舆论危机。

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科技公司同样在劫难逃。

旷视科技用AI视频监控进课堂被质疑的风波尚未完全平息,换脸App “ZAO”即因为违规收集人脸信息被约谈,再到一消费者起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层出不穷用户数据隐私泄露事件,让前沿科技发展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未向今年一样刺眼、尖锐、难以调和,科技从未受到用户如此强烈的抵触。

道歉,道歉,闭门谢客。但道歉已然解决不了问题,从前的“不作恶“信条也被证明失效了。高度发展了四五年之久后,突然集中爆发的负面事件让对用户数据尽在掌握的科技公司们经历了一次难以忘却的信任危机。

危机的出现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在忙碌着占领技术高地、推进商业化落地、抢占市场、攫取利润的同时,科技公司与商业精英们不得不开始考虑用户作为人的隐私与尊严。

2019,科技公司依旧携着令他们自豪又头疼的前沿技术,在日渐高涨的争议声中自我反思、曲折向前。

争议背后:大数据+AI飞速发展

数据隐私问题引起的争议愈发激烈,藏在数据背后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则在近几年迎来了一波不小的发展浪潮。

互联网造就了海量的数据,云计算让海量数据被筛选、加工,产生了更大的价值,直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让数据进一步多样化、具体化。

尤其是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商业化落地上的突飞猛进,从从前的传统数据扩展至今天的人脸、语音、指纹等生物数据,在一代又一代的新技术面前,我们变得越发透明。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一度成为热词,用户总是能够在互联网上留下自己的消费数据,最近的浏览痕迹、往期的消费记录、消费物品的属性等。每个上网的用户每天都能够产生许多类似这样的数据。

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后,用户进行人机交互的方式更加多元,不仅能够通过文字输入进行搜索,也可以直接输入语音或者上传图片进行相关的搜索。多元的交互必然产生多元的数据信息。

传统的算法只能简单地对文字与数字信息进行处理,不能够对图片、语音及视频信息做出高效的分析和整理,人工智能则能够将非结构化的“暗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的数据,对图片和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处理。

凭借着对用户数据与习惯的把握,谷歌、百度、头条等一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站稳了脚跟;近几年,科大讯飞、商汤、旷视等AI新贵们则接过了互联网公司手里的“接力棒”,做起了“进阶版”的数据生意——传统数据演变成人脸、指纹、语音等生物数据。

经过前几年技术上的发展和落地上的持续探索之后,人工智能技术恰恰在今年迎来了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从安防到金融,从工厂到街边店铺,从智能音箱到各式各样刷脸支付,刷脸安检。

人脸识别公司博云视觉创始人兼CEO陈杰认为,“人脸识别做到现在应该是从技术上非常靠谱。”从技术成熟度上来说,10年前是不靠谱的,但在这一年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脸识别的能力已经超过人的能力。

而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等技术在短期内取得大的突破则得益于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计算能力的增加,现在的技术已经不太可能让别人冒用你的脸来进行验证,如果会发生应该都是10年前的技术,人们即使戴上眼镜、口罩,依然能被人脸识别设备准确捕捉到,这也是为什么说今天的人脸识别,其能力已经超过人的能力的原因。

美剧《疑犯追踪》里用于识别有杀人倾向的危险分子的人工智能机器,无时无刻不在捕捉着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行动轨迹,且该机器只要扫一眼就能识别出每个人的身份、职业乃至人际关系等一切信息,并能根据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信息关联来预测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

一位人脸识别技术开发人员告诉CV智识,《疑犯追踪》里通过一张脸就能看穿个人所有的数据这种情况在当下仍是技术上无法达到的,要实现也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但这是他们“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行业内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从互联网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从传统数据到生物数据,新技术发展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不可回避,但趋势不可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们被采集的数据数量、种类也越来越多。

争议之后:刹车、反思

多到无论在世界上哪个角落里,只需要通过一部手机,你就可以做到对一个人的行踪尽在掌控。

美东时间早晨7点10分,美国总统特朗普徘徊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总统住所的Mar-a-Lago俱乐部周围,待了大约一小时。

随后他到达了酒店以北30分钟车程的特朗普国家高尔夫俱乐部,9点半左右,他出现在俱乐部外,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打高尔夫球。下午5点,他又回到了 Mar-a-Lago,与安倍共进工作晚餐。

美国总统的一天被尽收眼底,这不是科幻片,而是《纽约时报》最近发布的一个关于隐私的重磅调查,通过手机记录的数据,研究人员成功还原了特朗普一天的行踪。

一部手机,或者连手机都不需要,只需通过一张脸,便可洞悉有关你的一切。愈发成熟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方便大众的同时,也将人们对隐私安全的担忧提升至一个新的沸点。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自行发布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和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 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232025#qq.cn(#换@)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 :
相关文章
  • 本站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自行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版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您联系站长处理!
  • Copyright © 2017-2022 F11.CN All Rights Reserved. F11站长开发者网 版权所有 | 苏ICP备2022031554号-1 | 51LA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