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2019年度科技奖励大会十大科创项目-科技频道-和讯网
本报见习记者李正倪楠郭冀川 1、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 精密定轨彰显“精度”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英文名称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缩写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和对地观测卫星系统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同时,卫星精密轨道是其高水平的基础。 由于国外星载GNSS接收机及精密定轨系统对我国长期封锁,制约了我国对地观测与导航领域的发展。 研制北斗导航和对地观测等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系统,对于构建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应用生态需求意义重大。 《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系统及其重大工程应用》的研发工作,由武汉大学赵齐乐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及航天恒星科技(002132,股吧)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据介绍,该项目构建了国产卫星精密定轨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制了相关定轨载荷设备;建立了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系统,并在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取得成功应用;了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技术、定轨载荷设备和软件系统的自主可控,为我国北斗系统高精度应用、对地观测卫星高精度与高分辨率测绘遥感做出了突出贡献。 卫星定位专家刘智星表示,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开启全球建设,同时也在进行增强系统的建设,未来,我们可以共同期待“中国精度”。 2、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点亮“大国美” 由联创光电(600363,股吧)控股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联电子)主持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简称: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华联电子为该项目的重要完成单位,公司董事长范玉钵为主要完成人。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具有高光效、长寿命的特点,据业内专家表示,高光效、低能耗是LED照明产业永恒的话题。 据记者了解,半导体照明领域曾一度面临电光转化效率低、长期工作可靠性差、标准缺失等核心难题,关键技术也被美日等发达国家垄断。 联创光电方面介绍,《项目》面向半导体照明产品光电转化效率、长期工作可靠性等核心技术难题。 从半导体照明材料、芯片、封装、模组与应用全链条开展产研联合技术攻关,突破了全链条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LED芯片技术产业化与核心器件国产化,成果整体技术通过行业内知名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迅速发展,项目成果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节能效果显著。 东兴证券分析师家电行业分析师郑闵钢表示,伴随着人们对照明需求的多样化,无论是家居照明、商业照明还是专业照明领域,LED均以其稳定、连续、高效、均匀的工作状态,多变、灵活、轻便的产品特性,以及1600万种色彩的表现和超过5万小时的寿命,都让其在照明领域拥有无出其右的性能优势。 3、国产ARJ21喷气支线客机承载“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喷气支线客机工程》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工程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完成。 据了解,ARJ21喷气支线客机的设计初衷,是以未来西部交通枢纽昆明机场作为设计的临界条件,并用西部地区航线来检验其航线适应性,以保证在实现经济效益的条件下,满足西部的高原高温环境要求。 ARJ21喷气支线客机是世界上第一款完全按照中国自己的自然环境来建立设计标准的飞机,具有良好的适应高原性能和抗侧风能力,特别适应我国西南地区机场起降条件和复杂航路越障要求。 长城证券国防军工行业分析师蔡维分析认为,国产客机的研发与制造,将推动我国整体工业能力和水平的升级,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以大飞机、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产业,将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对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我国航空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同时,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向高端转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国内广阔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自主航空装备产业的重要性、迫切性愈发突出,我国将更加重视对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大力发展支线航空,这对于促进需求释放和扩大要素流动范围,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中小城市通达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标准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主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突破了动力电池性能实时高精度检测、多能源总成能耗准确评测和动力电池安全量化检测三大关键共性检测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设计-制造-应用全过程的检测方法、测试流程和测试规范,从无到有构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标准体系。对于保障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提升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技术水平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研制的动力电池系统测试设备已实现规模化量产,相关测试评价技术成果在国内43家主流新能源动力电池和整车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整个体系更是应用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002594,股吧)、宁德时代(300750,股吧)等93家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制造企业,为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为各企业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品高效、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电动汽车观察家邱铠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能源系统,在动力电池应用层面,中国产品有一定领先优势,除特斯拉外,其他外资品牌在续航里程、能量密度上与中国技术还有差距。未来市场竞争会聚焦安全性和下一代动力电池研发上,中国企业在应用端有规模优势,而在前沿技术研究上,国外企业更有突破性。 5、提出中国治疗理念ACS助推医疗器械国产化 由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团队牵头,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乐普医疗(300003,股吧)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以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精准介入诊疗体系为目标,历时11年,完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8-12-20
2019-06-06
2018-11-28
2019-05-14
2018-10-01